上一篇,還沒看情緒機制的,請來看唷!
儘管我學習了那麼多書本,每每遇到不同的境,還是會陷入相似的情緒,但不同的是我可以更快察覺到我的情緒,並盡快調整回來,我困惑著「我不是跨過了嗎?我不是想通了嗎?怎麼還會心痛或是感覺悲傷呢?」,我的理智認知判斷,這件事情不是壞事情,是件平常的事情,但我的情緒還是低潮了,是為什麼呢?
在熊仁謙書中提到,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1)預期感
就是「期待或是理想」,但為什麼我們會期待呢?因為我們會去關注未來,對未來有個預設,就像我們對未來會先寫一個計畫書,我們根據計畫書去執行,投注越多計畫,當然就會期待成果符合預期,但我們往往忽略,我們自己是無知的事實,我們沒辦法完全掌握所有的風險,以及無法控制的事物
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天性,反而容易造成情緒界線的模糊,因為我們更容易對於我們投注的事物有一種執著感。
其實也呼應我們社會一直告訴我們「努力就能夠得到成功」的價值觀,反面來說「你沒有成功,是你不夠努力」,這種「因為…所以」,這種一因論的思考偏誤,熊仁謙稱為大魔王思維,《真確》羅斯林稱之直線型直覺和怪罪型直覺,就是呼應印度哲學的一因論,也強化了我們對錯誤的解讀有了更深的執著、更強的誤解。
因為期待,我們錯把我們期待的事物是為自己的所有物,你喜灣的女生不是你的,你朋友也不是你的、你的女朋友也不是你的,就是這種錯誤的執念,希望世界照著自己的期許旋轉,讓我們更加痛苦。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課題分離,讓我們釐清這個事實,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是誰的,所以,正如熊仁謙在書中所說的:情緒勒索你的,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正是你的期待把你困住了。
二、悲觀
悲觀是種天性、也是種我們活下來的策略,悲觀或是說保守謹慎,他其實是直接聯想到我們的存活,是一種危機意識,
悲觀的天性,其實是種節能的習性,我們對於失去會特別有感,因為失去資源往往也是減少了資源,無論是自己的食物、夥伴、親人等,我們會因為失去而害怕前進,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其實不是件壞事情,而是人類之所以生存下來的人性 ,但過度悲觀,反而會讓我們錯估形勢,營造出末日感,這種不理性的悲觀,造就了強烈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會讓我們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但這種從悲觀延伸的恐懼,其實已經脫離了現實,更會把我們推往危險。
或許可以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對損失感特別強烈,但我們的損失感真的損失了什麼嗎?
熊仁謙:「我們對損失感太過敏銳,降低敏銳的方式就是提高它的對手的程度,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更多關注。當我們對擁有的理所當然時,才會對於損失感令人無法忍受。所以,要降低損失感與悲觀天性帶來的影響就是要自己本就擁有的東西抱著感恩的態度。」
三、愛講故事
就是所謂的「小劇場」,小劇場的危險就是在真相拼圖尚未完成前,我們擅自的想像故事的全貌,並認定想像就是真相,往往就容易踏進自己創造的迷霧,要馬掉下懸崖,要馬被車撞,都是搞得自己苦不堪言的下場,小劇場的危險可以參考我的上篇敘述,我們人天生具有創造力,而經過學習,我們可以重組物質使其成為工具、也可以重新排設事件使其成為故事,而如果我們再理解他人,總是用片面的角度,一句話、一個表現,去定斷一個人,我們就很容易誤解他人。
書中提到「我們是一種求生的生物,並非求真」,一遇到「攻擊」,就容易進入直覺腦,就是我們的邊緣系統,產生戰或逃的二元選擇,但也因為我們這個「敵人」是我們所誤解出來的,往往當我們真的誤解後的攻擊,會把原本不是敵人的人變成敵人,當別人受傷害或受壓迫時,對方的求生本能也會被喚起,衝突或是戰爭就被點燃,正是一種末日感,認為自己身處的世界滿是敵人錯覺。
人際關係中,往往產生誤解後,進而產生攻擊性,讓人與人之件更難溝通,這事件荒謬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就是創造錯誤的事實來假定事實。我們錯把別人當作敵人,甚至是把自己錯當敵人。
當我們越是逃避溝通時、越是用小劇場去解讀他人的意思,我們的行為也不斷地侵占別人的課題,為別人講他的故事,那我們就會越遠離真相。 (延伸閱讀:坐下來聊聊)
預期感+悲觀+愛講故事,其實都是人的天性,沒有好壞,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認識自己擁有的工具,就很容易讓工具變成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武器。大腦的天性就是為了求生,但如果受一味地濫用工具,求生的本能卻會把自己推向火坑,所以,我們要經過後天的覺察和思考,進而轉變成「求真」。或是說,在求生的本質下,加入求真的習性,讓求生真的能夠在不同環境生存。
期許每個人都可以如實的看待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不再誤會,學會臣服於真相。
何昆陽 2020.10.25 PEACE